孔子当年应该是体悟至深的,才会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的是不同人的不同喜好和偏爱罢了。山,敦厚稳重,符合仁者沉郁健达的性格;水,流动而跳跃腾挪,与智者多思,触类旁通的异禀暗合,各有所好,一点不奇怪。所以孔子的话也就成了先哲之见而传颂千年有余。到如今,不仅依然是至理名言,似乎还可进一步深化理解。在祖国大好的山川水域面前,哪里还分什么智者、仁者,只要是山水,全都人山人海,乐在其中,其乐无穷。智者有“仁”,仁者有“智”,把“自古华山一条路”挤破,把天涯海角沙滩尽收脚下。华夏山水,已经成为民众老幼咸宜的旅行胜地。逢水必涉,逢山必爬。
爬山,其实是一件很辛苦很费力的事,何乐之有?
记得早些年,是爬过乐山的。山道两旁猴子多,咿呀逗客,讨吃抢食,我很担心手中的相机一不留神被夺去,便一路躲一路走,转眼就到了大佛的跟前,不觉得有多累。兴许是年岁增长了,夏日再行,周围的爬山者更多,人不分贤达忠厚,路不分高低起伏,接踵挨肩,左右兼顾,跟着感觉走。顽猴不知何处去。回过头来,看到的依然是江水淼淼长流不绝——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在此相会,三水纠缠,汇成一股更大的流势,飘带般缭绕在凿山而造的坐佛脚下,然后一路奔腾远去,终归投入大海的怀抱。站在乐山坡道上,隔水相望的便是乐山市城际风貌,江边高楼林立,岸上植被环绕,江中游轮往来,让人触景生情,猛然悟起,自然界才是“抱团取暖”的祖师爷,虽为寒水碰撞,结果仍是“暖流”磅礴,将“沿江繁荣”几个字,写入每一位登山者脑际。好一派山水之间的风云际会!
原来,乐山之乐不在山,而在山之外。
不过,登山仍然是重要课题。山道弯弯,登者云涌。我相信,慕山者一定多过慕佛者。乐山大佛,如雷贯耳——世界最大的坐佛,借助凌云山峭立的绝壁走势而深刻浮凿,工程艰苦卓绝,始于唐代开元元年,历时90个春秋。千年来,大佛一如既往地双目微开,不卑不亢,冷静地面对世界,任凭风云变幻,稳坐江边,接受世人的敬意。做人若有这般定性定力,离名副其实、不沽名钓誉的真正仁者或智者,应该是为期不远了。借用那句名言: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巨大的岩刻“佛”字下人潮如蚁。登山者拾级而上,为的是一睹大佛风采,拍个照,留个影,求个安。撞钟吧,十元数响,依次排队,迫不及待。除此之外,各处可随意行走,兜率宫、载酒亭、注易洞等,解碑、题签、进香,做的寻常事,慰藉心中愿,带着希望来,怀揣满意归。只是还有点遗憾,想从山脚下经过,摸下大佛脚,却得排队两小时,便罢了。似有印象,上次来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关卡滞客。毕竟十数年过去了,世道多变也是常态。如何变,变什么不变什么,佛有佛经,道有道理,一句话,顺应历史,顺应潮流,顺应天规,顺应百姓,顺应生活,这才是硬道理。
大佛本无言。佛意众心知。
相信前景会越来越好。祖国山河无限壮美,一年四季赤橙黄绿。春到昆明,夏游海南,秋看胡杨,冬去踏雪。岁月万般优,国人悠然过。
乐山之乐不在景,在心态,在神思,在向往,在四海大融合,在五洲大流转,在大佛眼里的江山依旧在,在百姓心中的日子蜜样甜、衣食无忧!
(作者为北海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