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事
村民与艺术家共创共建美好家园 在赤西红土上“种植”理想花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2月11日上午,北海的天气骤然转凉,但海城区高德街道赤西村林奶奶家的院子里却热闹非凡。青年艺术家、村民、志愿者、驻村工作队员等二十多人聚在一起,用花卉和绿植装饰一个蓝色波浪形的金属笼架。这是2024“花·海·潮”广西北海赤西红土艺术计划的系列作品之一。

赤西红土艺术计划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海城区人民政府携手启动。11月20日起,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等国内国际院校的二十余位青年艺术家,在赤西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驻地创作。他们以金属笼架为“画布”,以数百种绚丽的亚热带植物为创作媒介,用大自然植物的鲜活颜色为颜料色彩,与村民一起共同完成36件艺术作品。

早在项目正式开始前,青年艺术家们就在赤西村开始了细致的调研。项目领衔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魏晋介绍,经过近三周的调研发现,赤西村的村民院落有的成了种植红薯、玉米、甘蔗、青菜等农作物的菜园,有的已经被水泥硬化,只有约10户村民在院子里种植观赏类植物。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活现状,也为了多与村民沟通,魏晋和同伴们每天早晨来到村里,傍晚时分才离开。

这群起早贪黑来村里“搞艺术”的年轻人,引起了76岁林奶奶的兴趣。当三位青年女性艺术家卢曼熙、吴泓华、Luna Bonfatti决定要在她家的院子里“种植”其中一件作品时,她非常高兴。甚至在作品完成过程中,会与她的好友陈奶奶家院子前的另一件作品“比拼”,看到好看的花,还会提议艺术家们给她家院子里的花架也添上。

青年艺术家们很乐于看到这样的场面,也非常重视庭院主人的意愿。“我们在与林奶奶的交流中,发现她希望种植漂亮且鲜艳的花来点缀院子,还了解到她希望在外打拼的家人常回家团聚,因此我们把这件作品取名为《花团锦簇》,通过龙吐珠、炮仗花等植物的巧妙种植与缠绕,把金属笼架装扮得色彩斑斓,在展现植物之美的同时,也寓意着林奶奶能够在她的理想花园里,常与家人共赏这片充满爱意的赤西红土。”三位创作者说道。

对于院子里的作品,林奶奶非常满意,她一连用了“靓”“好看”“漂亮”几个词来形容。当天中午还迫不及待地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你们看我家里的花好看吗?”并附上了她与三位创作者在花架前的合影。她告诉创作者,她以后会经常把院门敞开,让经过的人特别是研学的学生都能到院子里赏花。

“以后早上起来看到都开心!”林奶奶说。这正是Luna Bonfatti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传递的理念。Luna Bonfatti来自意大利,那是一个崇尚慢生活的国家,人们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我希望种植和欣赏花朵的过程,能够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带着他们品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Luna Bonfatti表示。

这些作品,已经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当天,记者不时在村里的小路上看到载满植物的三轮车经过,或是在墙边看到村民和艺术家一起完善作品。

青年艺术家邓竹君、罗远锋的家乡都在北海。他们的作品《猫茸暮霞》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欢。“这家的3个孩子都喜欢猫,我们把猫作为造型,以凌霄枝条为须,三角梅为腹,金心露兜为爪,黄金香柳为尾,希望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猫、植物一起和谐共生。”邓竹君说,希望这件作品今后吸引更多小朋友来互动,从小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和艺术的爱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郭彤把他在飞机上俯瞰北海的第一印象,融入位于赤西村文化广场前的作品《飞扬的飘带》里。“蜿蜒、一望无际的海岸线,如同一条飘带与天际相连,带给人无尽浪漫的想象。”在郭彤的作品中,随着花期的交替,“飘带”会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金黄色、青绿色。

目前,赤西红土艺术计划系列的36件作品仍在制作完善中。随着全部作品陆续完成,这些以“艺术种植”为创作语言的艺术作品,将永久融入北海市的村落自然景观,与村民庭院和谐共生。

全媒体记者: 周洋

编辑:罗钊毅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