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年11月8日(星期五)上午10:00
地点:
北海新闻发布厅(市政府第二办公区八号楼对面一楼)
发布人: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 傅文伟
市农业农村局农办综合科副科长 樊强
主持人:
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梁芳
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梁芳: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出席北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主题是北海市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傅文伟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市农业农村局农办综合科副科长樊强先生。首先请傅文伟先生作介绍。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 傅文伟: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和媒体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北海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2024年以来,北海市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制定责任、问责、激励“三张清单”压实各县区和专责部门责任,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出成果、见实效。
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全面推广运用“线上网络化 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持续开展每月常态化防贫监测排查,落实落细预警名单推送、入户核实、财产检索、政策宣传和帮扶等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共核查农村人口33.61万户,新增识别认定防止返贫监测对象257户1125人。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纳入防贫监测对象1601户6407人,经过跟踪帮扶,有729户2829人已稳定消除风险,占比44.15%。
二、持续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深入开展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强化动态监测摸排,逐户制定增收措施;落实精准帮扶政策,多渠道挖掘增收点,从提升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下功夫,推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取得良好成效。2024年度前三季度(2023年10月-2024年6月),北海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033.77元,增速为13.57%,其中低收入脱贫人口收入不增反降比例降至0.63%,并对该部分低收入脱贫户全部落实了提级帮扶。
三、着力提升脱贫人口就业质量
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合理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强化帮扶车间,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整体稳定,截至10月底,推动全市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达22142人、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106.38%;发放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5821人241.93万元、县域内稳定就业劳务补助4284人724.96万元;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1752人、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136.66%,建有帮扶车间49家,安置脱贫人口539人。拓展新型就业模式,持续建设“扶志家园”带动残疾人、弱半劳动力增收,现有4家“扶志家园”共安置37名残疾人、弱半劳动力就业,月平均收入1990元。加快推进乡村工匠评选组织、资格认定等事宜,截至目前共认定囊括雕刻彩绘、农房建设、民俗文化等31名县级乡村工匠、25名市级乡村工匠,共带动农民增收8460人,其中带动脱贫人口444人。
四、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提质增效
截至10月底,全市共筹措各级衔接资金5384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3011万元,自治区资金16338万元,市本级资金14780万元,县级资金9719万元。紧盯衔接资金支出进度各个时间节点考核要求,树立资金项目“一盘棋”理念,采用“周监测、月调度、季盘点”等多种方式切实履行职责。截至10月底,全市各级衔接资金共支出45721万元,支出进度84.91%;实施乡村振兴项目682个,开工率100%、完工率78.98%。全区首个出台市级扶贫(衔接)资金项目资产处置政策文件,指导基层开展项目资产处置工作,推动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在2023年度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中北海市本级及各县区均获得“A”等,实现了5个“A”等的优异成绩。
五、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出台《北海市2024年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案》,筹措财政衔接资金6450万元,重点支持50个村加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落实财政资金1.88亿元实施乡村基础设施项目473个,已全部开工、完工397个;筹措财政资金2351.82万元,年内计划编制111个村庄规划,目前已全面启动编制。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2024年改造农村厕所143户,目前开工100%、完工80%;计划对59个行政村开展污水治理,目前已完成51个村污水治理;投入1270.8万元确保全市各自然村屯、涉农社区乡村保洁工作实现常态化。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做好防返贫监测,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加大涉农资金保障力度,强化产业就业帮扶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涵养文明乡风,进一步提高乡村现代化生活水平。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梁芳:
感谢傅文伟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记者提问: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工作。请问今年北海市主要采取了哪些工作举措?是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谢谢。
市农业农村局农办综合科副科长 樊强:
谢谢您对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的关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守的是脱贫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过渡期以来,我市始终把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摆在突出位置,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体系作用,扎实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具体工作举措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持续优化排查监测机制,全面推广运用“线上网络化 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通过每月常态化排查和每年一次集中排查,对行业部门推送预警名单、农户自主申报信息及时开展核查办理,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是不断改进工作推进方式,紧紧地盯住因病、因学、因灾和产业就业方面的突出风险隐患,指导基层用好“绿色通道”,对有风险的农户采取先帮扶再完善手续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帮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在监测识别时进一步强化信息系统的作用,实现微信小程序农户自主申报、线上预警推送和无纸化流程审批,让数据多跑路、让基层干部群众少跑腿,有效减轻基层负担。
三是提高帮扶措施精准度,根据风险类别、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监测对象至少落实一项产业或者就业等开发式帮扶举措,对收入下降和未消除风险群体落实了“提级帮扶”机制,对有劳动力但长时间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开展了帮扶攻坚行动。我就介绍这些。
记者提问:去年自治区组织开展了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目前北海市乡村工匠培育成效如何?带动就业情况怎么样?谢谢。
市农业农村局农办综合科副科长 樊强:
感谢您的提问。自2023年自治区印发《广西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方案(试行)》以来,我市加大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力度,培养了一支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大局的乡村工匠队伍,有效带动一批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增收致富。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市共认定县级乡村工匠31名、市级乡村工匠25名,其中2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乡村工匠名师、1人被认定为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另有后备人才数量9名;共带动农民就业增收8730人,其中带动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444人。
我市培育的乡村工匠,在国家、自治区等各类技能比赛和交流活动中大放异彩:
一是2023年4月,北海市经过市、县层层择优遴选推荐,派出邓伟文、韦小进两名米粉师傅参加在桂林市举办的乡村工匠(米粉师傅)职业技能试点比赛。经过激烈角逐,邓伟文荣获桂林米粉类铜奖,邓伟文及韦小进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乡村工匠(米粉类)。
二是2024年5月,派出市级乡村工匠代表朱芳参加在贵阳市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同时,选送我市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李泽贵的作品《福寿连连》在乡村工匠名师作品展演区展示。
三是2024年9月,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李泽贵受邀参加在百色市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八桂乡村工匠展示交流活动。通过各类活动充分展示我市乡村工匠培育成果,推动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向更深层次迈进。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记者提问:为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自治区党委农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广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体建设指引(试行)》。请问近年来北海市涌现出哪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典型,具有什么特色?谢谢。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 傅文伟:
感谢您的关注!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广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体建设指引(试行)》要求,有力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涌现出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典型,如《合浦县蒋屋村:党建引领提动力建设和美宜居新乡村》《海城区流下村:从昔日小渔村到网红精品乡村的蜕变》《银海区平新八一村:现代设施农业激活乡村共富》《涠洲岛旅游区城仔村:留住海岛乡愁发展乡村旅游致富》入选了《广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海城区流下村:2020年以前的流下村基础设施薄弱、村庄环境脏乱、庭院荒废、年轻劳动力外流等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流下村通过打造精品民宿产业、大力发展山海文化和探索发展网红经济三条主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盘活资源优势,让这座昔日小渔村实现了网红精品乡村的蜕变。2023年,流下村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2024年上半年,流下村游客量达到27万人次,拉动旅游消费创新高。
银海区平新八一村:平新八一村为水库移民村,曾面临着人均土地不足一亩、看天吃饭的困难。2003年,在政府引导下,村民转变思路,在北海率先创新发展高产值大棚种植。经过多年发展,平新八一村的大棚种植面积从200多亩发展到2000多亩(包括租赁种植),村民人均纯收入从0.2万元提高到3.6万元,成功创建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荣获“全国万元村屯”、全国“一村一品”果蔬示范村等称号。如今的平新八一村一栋栋“大棚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小院树绿花香,一幅村美民富的图景。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梁芳:
感谢2位发布人,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发布单位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