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获悉,由该院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申报的《濒危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人工繁育及种群恢复技术研究》项目在我市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与红树林保护修复关系密切。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发布团体标准2项、发表论文2篇、申请专利3项。
7月9日,记者来到广西海洋科学院的红树植物苗木繁育试验基地看到,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等不同阶段的小花老鼠簕整齐有序地依次摆放,科研人员正在对幼苗期的小花老鼠簕进行生长监测。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项目主要在北海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并在该基地和位于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半红树繁育与研究项目示范基地同步实施。
据介绍,小花老鼠簕在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有天然分布,广西现有真红树植物12种,小花老鼠簕是其中之一。红树林保护修复,不仅要造林增加红树林面积、修复退化红树林,还要抢救性保护地带性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物种,保护红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小花老鼠簕就地保护存在一定困难,急需实施迁地保护,扩繁恢复种群。但是,目前小花老鼠簕的相关研究极少,其成体移植、人工育苗和栽植技术在国内外尚是空白。
“2020年,我们在承担并实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广西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中发现,广西现存的小花老鼠簕仅有防城港市江山半岛西南侧和黄竹江中游潮滩2处分布点,总面积不足800平方米,株数不足2000株。”广西海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童立豪告诉记者,近30年来,小花老鼠簕在我国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我国的小花老鼠簕已属于濒危等级,实施技术性研究保护迫在眉睫。
2021年,《濒危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人工繁育及种群恢复技术研究》项目被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列入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面临的生存问题,开展小花老鼠簕人工繁育及种群恢复技术研究,实现突破成体移植、人工育苗和栽植等技术,并从种群遗传多样性、生理生态和繁殖生物学等方面探讨种群退化的原因,提出保护策略。
据了解,今年,我市组织开展落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三年行动,明确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海洋四所、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作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开展海洋产业和蓝碳经济科研创新。童立豪表示,近年来,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立足北海实际,同粤港澳大湾区的部分科研院校加强学术交流、深化科研合作,为推动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在北海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是该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截至目前,该项目的技术研发工作已基本完成,已移植野外植株238株,存活率达到100%;累计培育幼苗7389株;种植人工苗3191株,存活达到2705株。该项目原创的小花老鼠簕成体移植迁地保护技术、人工育苗技术和栽植技术,未来可在广西以及广东、海南等省份的红树林修复专项行动中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全媒体记者: 廖思宇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