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系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的重磅之作。全书围绕着中华文明起源这一命题,从理论层面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探寻。
书中,作者从考古学的意义、文明的根基、有关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的复兴与未来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生成逻辑,并指出,以农耕为主的东南板块、以游牧为主的西北板块、处在两者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板块,以及海洋板块之间的密切互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格局的基本框架。
在本书序章部分,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保护好实物遗存,利用它的历史属性和珍贵属性,去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主张。在具体谈及中华文明的溯源性话题时,作者特意为我们厘清了文明与文化、文明与社会的关系。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发轫之初就表现出“多元一体”的特质。这既是由于周边地理环境的不同,也是由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拓性所决定的。
作者在本书的核心部分,侧重探讨了中华文明演化的阶段、格局、模式与节奏问题。他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期展开论述,通过大量的考古佐证,推断出中华文明并不是在新石器时代或农业社会才开始萌芽的,而是至少可以追溯到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后来,随着文明的不断传播及演进,人类文明发展形成了三个独立的中心,即中国、西亚、中南美洲。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有着鲜明的“多元一体”的特质,一体化是融合,多元就是分化发展。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历过既融合又分化的阶段。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分化、融合、扩散始终是存在的,它们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演绎出了波澜壮阔的文明盛况,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点:历史连续、超大规模、多元统一、自成体系、和平内敛。
全书认为,文明探源是个世纪工程,既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也需要正确的方法作支撑,即把握方法论的问题。作者强调,研究实物遗存,是考古学的重要手段;考辨史料和文献,亦是不可或缺的求证方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量,文明探源才能行稳而致远。回顾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漫长而久远,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倾情奉献下,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内蕴特质,并且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今中华文明包容会通,和而不同,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