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官脞录》是一部记述合浦历史文化的民国古籍文献,由许瑞棠辑著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廖愈簪题写书名。该书分为上下卷,上卷有自然景观、人造景观、旧节庆日及旧俗、自然灾害四卷;下卷有人物、民间杂俗、动物特产、矿物特产、土著人、奇人奇事六卷。该书是合浦较少保存下来的私人笔记,它记录了合浦地方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为后人研究合浦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许瑞棠是合浦县人,居住在廉州镇,曾任廉州中学教师、合浦县图书馆馆长等职务,解放后任合浦县政协委员。早年从事文艺活动,是文艺团体“珠官文社”的主要成员。民国二十年(1931年)参与编纂《合浦县志》,除著有《珠官脞录》外,还有《合浦乡土历史》《任庵诗稿》《算草丛书》《读书杂志》等刊行于世,对合浦历史文化颇有研究,贡献颇大。到现在,许瑞棠著作中仅见《珠官脞录》存世,殊为可惜。
我接到《珠官脞录》这本书时,对它的书名很感兴趣。譬如它用了一个“脞”字,是细小而繁多的意思,连贯起来,这个书名就有了合浦地方杂录的意思。
《珠官脞录》记录的虽是些寻常细事,少有长篇大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则相当于丛谈、笔记的书籍。这样的书籍,有益于风教,可以补充史料,恰如一部合浦的袖珍版“史记”。众多的《廉州府志》《合浦县志》里都没有记录的事情,它能够如实地记录下来。
本书由诸多短文组成,共计十卷。短文内容多以类相聚,将一系列短文记述同一类事物,形成一卷。在记述过程中,所言真实,简短有力,不作过多评论。如人物卷里,作者把东坡移廉、愈上人诗、欧阳晦夫、乌嘴犬、缾笙、茶盂、郭功甫诗等篇目罗列在一起,将苏东坡在合浦时遇到的友人或友情交代一番,读罢如看完一组宋代交友图册;在旧节庆日及旧俗卷里记录了合浦的许多节庆及风俗细节,如行跪拜礼、拜年帖、舞牛、土神诞、春社、竞渡、驱疫、关帝诞、盂兰会、烧衣、猪笼、中秋……在今天看来,一些重要的节俗仍然存续,但相当部分已经遗失或者被废弃。如果不是作者记录下来,有些节俗便不再为人们所知晓。
在民间杂俗卷里,许瑞棠还记录了繁琐的婚俗环节,如婚事,媒妁说合;卜吉,求签以卜休咎;下定,以定金送女家;报日,男家选定合卺吉期送往女方;纳聘,又曰过礼,男家将鸡豚酒米及金银首饰等物由媒人押送至女家;上头,合卺前,新郎要剃头,新娘则要开脸;安床,男方请夫妻齐全之高年人代为安床,并颂四句吉语;迎亲,男方用轿子接亲;送亲,女家赠以妆奁且令人送之;合卺,新娘被扶入洞房后,行合卺礼;归宁,又曰回门,新郎新娘回娘家。这样,整个婚礼才算结束。相比今人的婚礼,实在是过于复杂。
在合浦风俗里,逢年过节是要做一些糍粑来庆贺的,但糍粑的口头表达与文字书写出现了矛盾,方言表达没有问题,唯文字找不到相对应的字。到了现在,只好用相近的字去表达,如“籺”字,并且沿用了多年。前段时间,有人提出这个“籺”字不准确,不如“米乙”字接近,由此发生了争论,却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也曾提出用“粫”字,同样因没有出现在字典里而遭到排斥。这个“籺”字,一时间陷入了众说纷纭的境地。在《珠官脞录》里,许瑞棠给我们留下一个“米+乚”字,这是我能够查阅到的古籍里最早关于糍粑的合浦方言相对应的文字,只可惜,它同样不是字典里的字。
许瑞棠长期生活在廉州,十分留意古人营造的古迹,并利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可谓目之所及皆留痕。如青牛城、新寮隘、古墓瓦钱、文昌塔、双莺坟、董公墓、灵觉寺、泥城、千岁坟、东坡井、元妙观、东坡故居、李孝子墓、灵觉寺钟、爱国古榕、余园、清乐轩扁舟亭、海角亭、还珠亭、砥柱亭、仙人桥等,这些古迹,一部分还存在,即使不存在的那些,读起它们的名字时,仍有一股古风扑面而来。
如今看来,许瑞棠妙笔下的种种记述,都是有关民国及之前合浦社会生活的一手资料,弥足珍贵。翻阅《珠官脞录》,就犹如看到了另一个不同于现在人们眼中的合浦,正如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所说的那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