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第十七站伊犁:塞外江南,借“一带一路”东风响起新“驼铃”|北海日报社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北海,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值此之际,北海日报社启动“海丝”连着“陆丝”——“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北海日报社派出5组采访组分赴开封、洛阳、西安、天水、兰州、西宁、敦煌、乌鲁木齐等5个省(自治区)的17座城市开展主题采访,着力讲好“‘海丝’连‘陆丝’”的故事。

本期请随采访组走进

塞外江南——伊犁

↓↓↓

出镜:蒋伟全 摄制:蒋兴媚

千年古丝路,响起新“驼铃”。9月25日至26日,“海丝”连着“陆丝”——北海日报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

采访组先后来到伊宁市六星街、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和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等地,感受淳朴的风土人情,寻找千年前辉煌的丝路风貌,用文字、视频、图片记录伊犁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其间,采访组还参观了伊犁日报社并开展座谈交流。

霍尔果斯铁路口岸。蒋兴媚 摄

9月25日上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各大免税店人来人往,商户忙着招揽生意,一派繁忙的景象。近年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借“一带一路”东风,吸引了星级酒店、餐饮娱乐、商业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的近30个重点项目,累计入驻商户3500余家,成为中哈两国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来到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连接通道成为游客打卡点之一,壮观的鼎形建筑高18.81米,代表着霍尔果斯口岸1881年正式通关。穿过道路两侧“鼎”字形的连接通道,迈过红蓝双色国界线,迎面展翅的雄鹰铜像标志着已经入境哈萨克斯坦,“一步跨两国”已成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独特风景。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各大免税店。蒋兴媚 摄

伴随着声声汽笛,“钢铁驼队”过荒漠、闯戈壁,将西北边陲变成开放前沿。如今,越来越多的日用百货、机电设备、电子产品、农副产品等“中国制造”选择从霍尔果斯口岸走向中亚、欧洲市场。在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采访组了解到,今年以来,中欧(中亚)班列通行数量持续增长,日均保持在21列以上,日均2个小时就要完成一列入境返程中欧班列的换装,连续5个月班列通行数量保持在600列以上。截至目前,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班列线路总数已达78条,可辐射境外18个国家、45个城市和地区,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

采访组来到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采访。蒋兴媚 摄

曾经街巷年久失修,如今的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家家是景点,户户有亮点。为吸引游客从“匆匆路过”到沉浸式体验,伊宁市对喀赞其的核心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和旅游开发建设,家访点、工艺品店铺、民宿、餐厅等改建提升让旅游区呈现有颜且有料的面貌,也带动了手工艺人就近就业、创业,居民收入上去了,对传承手艺、推动手工艺产品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更足了。

伊犁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景德明表示:要发挥好新闻媒体的推进器作用,为伊犁和北海的旅游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蒋兴媚 摄制

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

可观看本次融媒体主题采访网络直播

↓↓↓



北海日报特派记者 |詹思佳

编辑:罗钊毅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