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海日报》报道,今年6月初,农业农村部公布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名单,全国共有10个试点入选。其中,银海区沿海渔港经济区榜上有名,是今年广西唯一入选的渔港经济区。
渔港经济区是以渔港为中心,以渔业为基础、辐射和带动的经济区域。集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集散与加工、休闲渔业和滨海旅游、集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于一体,是渔区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渔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平台。据《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年-2025年)》,全国将建成93个渔港经济区。渔港经济区申报“门槛”很高,竞争也相当激烈。自规划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沿海渔区纷纷将此作为申报目标,争相角逐。银海区沿海渔港经济区在此次评选中,能够成功入围国家级试点,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如今,申报成功,后续还需努力。面对国家级渔港经济区这块金字招牌,入围试点只是万里征程迈出的第一步,应当趁着“东风”,抢抓机遇,以建设渔港经济区为契机,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提升渔业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向海经济,这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众所周知,银海区是我市渔业县区,该区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6.35亿元,其中渔业产值52.79亿元,占比达到70%,辖区拥有南氵万中心渔港、电建一级渔港两大国家级渔港,南临北部湾渔场,凭借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和良好渔业基础,银海区就是一个“纯天然”的渔港经济区。不过,对标国家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要求,也不无短处和不足。从报道中可知,现有码头泊位不足、渔港基础设施陈旧、渔业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也制约着银海区渔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全面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必须集中精力,鼓足干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笔者认为,如下两方面尤为值得重视:
其一,明确职责,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据悉,银海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共有13个子项目,包括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人文渔港等5个方面。无疑,这些项目是构成渔港经济区雄伟蓝图的组成要素,当中缺一不可,也马虎不得。既是向上作出的承诺,也是对民众负责的实事好事。要排好时间表,制定路线图,包括资金落实、人力安排、具体责任人等等,都要一项项列入清单,一件件明确到位,绝不能半途而废,或出现“半拉子”工程。
其二,形成合力,为渔港经济区建设提供必要支持。银海区沿海渔港经济区,尽管以银海区命名,但绝非银海区所能完成,也非银海区一家的责任。在涉及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应给予优先安排,适当倾斜,做项目建设的坚强后盾,不能让银海区跳“独脚舞”。在管理权限方面,仅就渔港建设一项就涉及多方机构,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该上马的项目,该配套的工程,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职,不能置之度外,与己无关,更不能从中作梗,成为有碍渔港经济区建设的“绊脚石”。
面朝大海,向海图强。我们必须扛起责任,不辱使命,用心用情用力,一笔一画地描绘好这幅美丽的蓝图。(黄富维)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